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捕鰻的人》海邊的遊牧民族

《捕鰻的人》劇照@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在蘭陽溪口,一批臨時搭建的工寮內,住著一群游牧捕鰻人。這樣的場景,在每年(10月到2月)東北季風吹起號角時,開始行動。 在觀看《捕鰻的人》時,不會有一種在看紀錄片的感覺,而是會有一種如詩如畫感,攝影追求的不是高畫質,而是在適當的時間點,真實呈現捕鰻人的冬天日常。 捕鰻人除了會接受到東北季風的挑戰,偶爾還會有在地的地頭蛇來找碴,鰻苗因應市場價格的波動,甚至是落海而亡的事件屢見不鮮。 看似在講捕鰻人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冰冷的海水中,捕捉鰻苗,但實際上,卻是在講一位中年大叔噹噹(61歲),與新交往的女友舞賽(44歲),在一起生活後的一些改變。 愛讓人有一些轉變,愛會讓人想要安定,愛讓噹噹也開始思考著家的輪廓。 《捕鰻的人》劇照@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然而除了主要角色,噹噹和舞賽之外,我更記得一位開著雜貨車的大叔,大叔的家人也曾經捕鰻過,雖然撰述的篇幅不多,但詳實紀錄的話,也是另外一個故事的展開。 《捕鰻的人》54分鐘的片長,猜測可能是為了電視節目製作,而做了這部近一小時的作品,因為有點開放性結局,會有許多想知道的細節,像是雜貨車大叔的更多故事,或是噹噹與舞賽後來的安穩生活。 《捕鰻的人》道出了,捕鰻人的艱困生活,原住民族在基層工作的心聲,雖然辛苦卻也發現,他們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假如把一群人丟入荒野中,我想最後生存者,一定都是這群曾經辛苦過生活的人。 《捕鰻的人》劇照@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我記得一位長輩曾跟我說,他們以前住在山上沒有電,晚上就早早睡覺,有著月亮與星星照耀,接著大自然帶來的溪水,用剖開的竹子,作為水管。在還沒數位時代的時候,他們窮而不苦,大自然豐富的環境資源,生活卻也充滿富足。 每個抉擇都將影響我們的人生。 噹噹和舞賽回到台東的家鄉,雖然沒有賺太多錢,但是平實的生活,彼此相互依賴,一起面對未來的人生,生命持續ING……

《所以製片在哪裡?》講座筆記

昨日參加了一場很棒的講座,做了一些重點小整理,一方面爬梳自己做一個腦袋的整合,另外一方面,希望對於一些影視人員有一些幫助,在寫作的內容上,多多少少有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是和主講人的意思略有不同,並非完全和主講者的意思吻合,所以......還要要推一下紀錄片工會的活動,未來有這類型的講座,還是建議大家能現場參與唷! 《所以製片在哪裡?》 主講者:陳璽文和李佩禪Emma 時間:14:30~17:00 【影視工作國情差異】 在義大利,劇本、人物、場景等,會先做腳本發想,即使是不可預測的紀錄片,也會用類似預想的方式,擬定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讓投資方能有概略的想像。 在台灣,製片有時候是服務導演,但其實應該是 導演與製片一起共同創作才是比較正確的觀念 。 製片其實有幾個基本的能力,製片 需要有眼光 ,看見這部片子的重要性;另外 需要有韌性 ,協調許多可能發生的問題;再來是 拉緊團隊 ,讓大家在工作上,感到舒適而不緊繃,每月支付該支付地費用,並保留可能出國的經費。所以製片比較像是保母,妥善照顧團隊,協調各方工作業務。 在義大利的監製,也會去現場,雖然現場可能沒有太多監製需要做的工作,但是可以看看團隊運作與調度,另外一方面,通常監製來,大家總是會比較「頂經」,比較不會天馬行空的想幹嘛就幹嘛。 在台灣的監製,比較像是大學的指導老師,大多是給與大方向,後製再給予建議之類,有時候也會有一種弔詭情況,就是剛好因為這位老師德高望重,或是剛好監製的洞有缺,就掛名上去。 有時候電影上映或是公開播放的時候,有一些問題,通常比較會跟製片說,比較不會跟導演直接說,可能怕傷了導演的玻璃心。 【《神人之家》案例】 當時 阿良導演因為是主要角色,又是拍攝自己家人,怕會投入過多的情感,所以就建議不要參與剪輯。 後來找了幾位剪輯師,原本想要找的剪輯師,因為自己時間或是其他因素,沒有參與,再找的這位剪輯師,剪的也很不錯,因為片子有大量的台語,台語有些細膩的詞語或情感,這位剪輯師是需要了解台語,對於台語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比較能剪出《神人之家》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神人之家》在法國有投資並參與後製,因為那時候金馬創投時,也沒有拍攝法國的景,也只剩下後製和發行還沒做,所以就把後製帶到法國製作。當時因為疫情的關係,後製是線上調光,其實如果可以,還是 建議調光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