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0的文章

《愛在日落巴黎時》請跟我保持聯絡,好嗎?

2016年的聖誕節,我們來到了巴黎,除了巴黎鐵塔、塞納河、 羅浮宮,以及季節限定的聖誕市集。在巴黎的街上, 老婆和一位偶遇的街舞少年合照,令人怦然心動, 這是在我蜜月旅行中,獲得讚數最高的一張照片...... 9年後的傑西出書了,內容以《愛在黎明破曉時》 的那一夜為藍本發展,沒想到各國熱銷,因而舉辦全球巡迴簽書會, 最後一站來到了《浪漫之都》巴黎。這次的《愛在日落巴黎時》 恰巧簽名會的書店,正是席琳時常逛的書店。十年後的兩人, 有了一些工作歷練,思想也變得成熟許多, 但偶遇時難免需要熱機一下,久久不見的尷尬, 在漫步巴黎的街頭時,慢慢地找回了第一次在維也納邂逅的感覺。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位,刻在心裡的一個名字呢?經過了多年之後, 也許個性都已經改變了,社會化的程度更多了,都不再天真無邪了, 而是談論關於社會現況與彼此關注的議題, 但是彼此卻依然那麼樣地情投意合呢? 《愛在日落巴黎時》延續上一集,用大量地對話,架構成的電影, 其實言談之中可以發現,兩人的價值觀似乎變得天差地遠, 即使這樣,兩人還是有著如磁鐵般的吸引力,即使傑西再忙, 也要留時間給席琳。日落將至,如同灰姑娘的故事一般, 傑西會選擇繼續待在巴黎,還是回美國呢? 又再度地丟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這種釣人的劇本, 其實特別容易讓觀眾身陷其中,我心裡默默地想著: 該不會又要等十年吧!沒想到《愛在午夜希臘時》 還真十年後才上映。 我一直認為三十到四十歲時一段美好的年紀, 三十歲前的自己懵懵懂懂,一路跟隨著世俗的流行盲從跟隨, 但也因為而不斷地嘗試,逐漸地發現自己的喜好, 慢慢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這是一段理性與感性拉扯的平衡的交叉點,我們不再對世界敏銳, 碰過大風大浪之後,分手了也不會哭個死去活來, 很珍惜當下的自己,對於生活有了更多的體悟。 珍惜當下。 這變成了我對於《愛在日落巴黎時》的印象。在這個年紀, 很珍惜與朋友的每一次碰面,因為不知道何時會再見面,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認為與朋友再見,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但往往卻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當邁入中年老年之後, 朋友會一個一個離開人世,變得不得不去面對生離死別,延續《 愛在黎明破曉時》,離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朋友們請保持聯絡, 好嗎?

《愛在黎明破曉時》離別,令人刻苦銘心

  還記得上一次捨不得睡覺是什麼時候嗎?2008年的跨年, 我們倆在朋友的邀請下,在一棟距離101很接近的舊大樓, 在很近的距離觀看煙火,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跨完年後, 人去樓空,我們就這樣一邊走一邊聊,一直到了三、四點, 我們牽起了手,一直牽一直牽直到了今天…… 人生總會有某一夜,是不願黎明的到來。 《愛在黎明破曉時》來自異地的男女, 美國青年傑西在火車上邂逅了法國女孩席琳,這一夜是如此的漫長, 兩人漫無目的的走在「音樂之都」維也納, 深夜的維也納特別的迷人,在多瑙河畔遇見了詩人; 在古堡間聽見迷人的大鍵琴聲。孤單的男女,在浪漫的城市裡, 已經陷入了愛河。 在過往的電影中,大多是用影像帶入情境,少有瑣碎對話鋪陳影像; 而《愛在黎明破曉時》卻是反其道而行, 用聊天的模式帶入邂逅的情境。原本以為大量的言語鋪陳的影片, 很容易會變成類似電視裡的愛情肥皂劇,然而這部影片卻不盡然, 男女的愛情觀到價值觀,在一路地言談中,變成了電影獨有的特色, 電影完全聚焦在兩人身上,兩人在認識不到12小時的情況下, 甚至聊到了艱澀的輪迴議題, 像是對於靈魂投胎轉世後變成人類的看法。 這部愛情電影有他獨特的魅力,在一見鍾情電影中, 被我視為標準的範本。 分離總在黎明破曉時。 在1994年手機尚未普及化的年代,「離別」 變成了一種非常刻苦銘心的時刻。我們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 一點也不想回到現實世界裡,約好半年後的今天, 同一個月台同一個時間,我們會再相會。 劇本丟下了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局,才有後續的《愛在日落巴黎時》 與《愛在午夜希臘時》, 我喜歡這樣開放式結局與真實世界的不謀而合。 電影可以讓時間停止,而人生依然繼續前進。 也讓我們對於續集充滿著想像。  

《他們的自由年代》軀體可死,精神不滅

  在1973年的智利,政治情勢動盪不安, 法西斯主義正在悄悄地侵略當時的共產主義。 三位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伊奈絲、賈斯托、傑拉德,共同組織了以「 蜘蛛」圖案的激進代表徽章, 號召當時的年輕人一同推翻阿葉德政府,成為了當時的意見領袖。 雖然組織中是為了理想而努力, 但私底下三人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革命行動一觸即發, 這將撼動智利歷史… 10多年前,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 電視中的藝人佔據了所有的吸睛指標;而現今網路蓬勃發展、 串流平台連通、自我意識高漲、個人化社會的改變之下, 影視觀看的文化,變成了被動轉主動,KOL(意見領袖、網紅) 成了主流指標。 那究竟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精神領袖」呢?就影片中的傑拉德來說, 年輕的時候的傑拉德,熱血方剛非常好戰, 一言不合就會動拳的青年。他又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戰力, 讓他成為了如同羅賓漢般的正義使者。伊奈絲和賈斯托看上他的「 充滿能量」的個性,而招募他入黨。這類的人格特質,個性很鮮明, 即使過世了,往往意念與思想,還是會有人繼續傳承。 我們生在言論自由的台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能成為意見領袖, 其實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壓力也不小。 有許許多多的國家如同智利一般,不斷地為自由而戰,軀體可以死, 精神不會滅。如同香火般,生生不息。   

《緝毒風暴》賺錢百百種千萬別吃毒

  毒品在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頭痛的問題,我記得有一陣子, 三不五時就會看到社會、娛樂或體育新聞,哪一位名人又吸毒了, 吸毒在世界上似乎是一塊難以解決的問題, 有許多的電影或影集都以毒品作為題材,這次伊朗電影《緝毒風暴》 ,將面對毒品的巨大挑戰。 薩瑪是一位緝毒刑警,在不斷地追查吸毒犯的同時, 也如同剝洋蔥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尋找組頭納薩, 最終把納薩繩之以法,原本的追捕動作武戲,瞬間變成了法庭文戲, 最終的判決結果影像層面多大?司法是惡魔,還是天使呢? 很令人玩味。 伊朗新銳導演薩伊德盧斯塔伊, 這部電影不管是動作場面或是法庭對坑戲都非常地精彩, 一開始就展開官兵抓強盜的戲碼,巷弄的追逐,節奏掌握的很緊湊, 最後追捕的結果也充滿創意,很難讓人猜到。 在場景的氣勢上,也很值得觀看,像是一場貧民吸毒區的逮捕過程, 或是大量犯人的移監過程,都是真人上演,沒有後製, 會讓人感到非常地震撼,移監時,鏡頭的運鏡也會帶著觀眾, 引導著故事的發展。 在逮捕納薩後的法庭戲,針鋒相對的氣場,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這有點像《寒戰》的經典快速對話的緊繃橋段, 尤其伊朗的波斯語可以很快速,更適合拿來對罵,速度之快, 讓人蹦緊神經。另一個讓我覺得特別的部分是,刑警在質詢的時候, 通常都不會讓嫌犯有肉體的傷害,這是我在許多電影中, 比較少見到的,一般電影中的警察在逼供嫌犯時, 往往會有一些肉體上的折磨,但伊朗刑警似乎都是用講道理到方式, 來讓嫌犯說出真實的口供。 我沒有看過很多伊朗的電影,對於戲中許多劇情創意安排和設計, 都讓人驚艷,很適合尋找新題材,需要刺激的朋友觀賞, 伊朗的電影工業已經日趨成熟,這是除了台灣熟悉的日韓、泰國、 印度電影外,又多了一個可以嚐鮮的選擇。 納薩最後的獨白,讓我想了很多事, 每個人都希望能讓家人們過上好生活,選擇的方法有很多種, 只是納薩選擇了一個風險很高的路走, 這條路也許會讓他們家族的人都過得很幸福, 但是會害更多的家庭誤入歧途。一位孩子哭喪著臉, 帶著跛腳的父親,被一同關進牢裡,這都只是冰山一角,英文片名《 Just 6.5》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抓到了一位毒犯,還有6. 5倍個毒犯在外,吸毒不會就此結束,唯有正向力, 能讓人做出正確的選擇。

金馬57推薦 /《同學麥娜絲》唬爛的背後,伴隨著許多的無奈

  一群老男人在一起,通常只剩下一張嘴。講了一口好話,卻也沒做出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男人總是愛面子,到了一個年紀,到了一個資歷,總覺得要有一些成就,不能一直渾渾噩噩的渡日。 四個高中同學,畢業後各自找了出路:電風(鄭人碩 飾)是一位認真的保險業務員,曾經同校的同事都已經升到經理,自己還是在萬年業務員,心中總會有些悶;閉結(劉冠廷 飾)講話老是結巴,經營紙紮店,為了照顧阿嬤而一直沒有結婚;罐頭(納豆 飾)一次自殺未遂,到戶政事務所上班,沒想到查戶口查到高中的女神麥娜絲,似乎又燃起了對於生命的熱情;添仔(施名帥 飾)不得志的導演,偶然的機會,讓他跑去選立委。 四個不得志的中年人,雖然早已各奔東西,三不五時聚在一起,不變的還是那嘴賤的功力。他們總是會到一家泡沫紅茶店,用唬爛放鬆,為生活稍做喘息。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按造自己計畫完成夢想的人,其實不多;過苦日子的人,還是居多。《同學麥娜絲》表面上是一部平淡生活中,話唬爛的喜劇;實際上卻是每個人人生縮影的悲劇。看似平平淡淡,後勁卻非常地強烈。 看完《同學麥娜絲》後,我又回去看了電影的原型紀錄片《唬爛三小》,以及《同學麥娜絲》金馬首映會的映後錄影,《同學麥娜絲》裡面的角色,其實不是阿堯導演朋友裡面,某些人的縮影,而是綜合還原每個過往的唬爛小事件,然後再共同分散在《同學麥娜絲》裡的四個角色之中。其實嚴格說來,僅有1/3是原型,其他2/3都是編劇編寫出來的。 我的人生就差一步。 每個人其實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圓滿,但是人一出生之後,都會碰上許許多多的人生課題,這些課題有時候對於某些人來說非常容易,多於某些人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 男人愛面子沒什麼不好,但是更重要的事,是要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現實生活,每個年紀都會出現,當時期的難關,我們就像打電動一樣,一關一關慢慢過,遲早會有一天可以完成任務,只是繞遠路或是抄捷近,其實成功也還好而已嘛!然後又繼續未來的唬爛人生。 老同學,我們多久沒聚了呢?《同學麥娜絲》一起來找尋我們心中的那段謬思。

《宅在瘟疫蔓延時》即使不能出門 也要苦中作樂

  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發,有許多國家因此而封城, 西班牙也不例外,但是有時候最苦的時刻,也是最美好的時刻,《 宅在瘟疫蔓延時》是由五部短片五位導演所組成的長片, 五個小故事,帶給大家有趣的刺激。 來推薦一下其中我最愛的三部作品。 《風水奇緣》疫情發生後,大家的社交活動,只剩下社區間的往來, 瑪卡是一名居家風水師,一日來到了一位不善於社交男子的家中, 她告訴新鄰居,這是一間發生過連續殺人犯的房子,需要淨化一下, 但除了知道這個秘密之外,似乎還有其它的秘密等待著被揭發, 新鄰居看似冷靜內心徬徨,瑪卡的身份也詭異的轉換, 變成了心靈治療師。 《遠距教學》殺手沒有假期,不能出任務的期間, 殺手們只好精進自己遠距學習,菜鳥殺手帝歐在這段期間, 透過視訊與經紀人做線上教學,並找最愛的熊玩偶做實作演練, 增強自己的殺手技術。驗收的這一天終於到來,殺手現身! 刀一出鞘,必有人死,沒想到延續著殺手的傳統文化, 菜鳥學到了殺人不帶刀不帶血的最高境界,菜鳥能夠順利過關嗎? 《弄拙成巧》婚後順產一子的女明星,在家相夫教子, 好不容易接到古裝劇的邀約,經紀公司要求自拍一段試鏡畫面, 因為一個人實在太難入戲,只好勉為其難地叫老公一起來對戲, 沒想到激起了老公的戲劇魂,不按牌理出牌的老公, 提著油桶來救火,結果沒想到順利地得到了角色, 但在家裡甜蜜的負擔下,搞得女明星有點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 最後的選擇是家庭還是麵包呢? 創意無極限,越壓抑越能激發想像力。這次的五位導演, 用遠端操控著這些大明星,不管是夫妻還是情侶,拍片全都自己來, 這些大明星第一次身兼導演、攝影、美術、服裝、髮妝…… 等工作於一身,全片使用iphone拍攝,品質雖然參差不齊, 但是五個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時常有一種反轉再反轉的感覺, 驚喜連連。喜歡看短片創意小故事,不耐爛片長拖, 大腦需要更新的朋友,《宅在瘟疫蔓延時》是個不錯的選擇。

《紙花》人生充滿著愛莫能助的無奈

  前陣子才剛看完新竹所舉辦的台灣設計展, 認識了一種植物叫做蓪草, 這是在新竹地區普遍被用於紙花上的一種材料。 而在韓國紙花是用於往生者陪葬時,重要的一種物件, 在韓國早期大多使用鮮花,隨著時代的演變,改為較為便宜的紙花, 也象徵著死後不論貴賤人人平等的涵義。 禮儀師尚吉(安聖基 飾)有位長年雙腳癱瘓在床的兒子智赫(金彗星 飾),因為長期照顧所費不斐, 讓他不得不賣掉辛苦開立多年的禮儀公司,轉讓給連鎖企業。 由於智赫的脾氣很差,趕跑了許多的看護, 正好隔壁剛搬來一位單親媽媽恩淑(柳真 飾),帶著女兒住進了這棟公寓,急需要工作。 恩淑就成為了智赫的看護,恩淑時常用愛的鼓勵, 讓智赫找回生存的意義。恩淑照顧智赫;尚吉觀護恩淑的女兒( 時常在下班遇到溜搭 的 妹妹), 兩家人就這樣產生了如同家人般微妙的情感關係。 《紙花》除了探討禮儀師的職業外,也探討遊民問題、 肢體障礙者的照顧與婦女家暴問題等,議題非常的廣泛, 但議題的共通點,都是存在著一股無能為力的困境, 期望著翻身的機會,因為彼此的處境相似, 讓彼此的心能夠緊緊相依,互相取暖, 讓觀眾自然而然地被影像所呈現的劇情而感動。 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 有時讓人愛莫能助,讓人感到無奈, 尤其是當自己還有一堆無法解決的問題,深陷泥沼之中時, 更是如此。尚吉無法幫麵店老闆舉辦喪禮;智赫被癱瘓地雙腳困住, 只想自我了斷;恩淑表面樂觀開朗, 卻不斷地躲避殺夫後的法院傳票。活著很辛苦,但是必須好好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只要有一個人,真的只要有一個人, 充滿著正向思考,希望是會被傳染的,也讓更多人有著更多的希望。

金馬57推薦 /《孤味》學會放下才能走的更遠

  秀英(陳淑芳 飾)即將在自己的餐廳擺宴,慶祝自己的70大壽,老死不相往來的落跑丈夫(龍劭華 飾),多年後居然在大壽當天的早晨過世了。秀英三個女兒不僅回家祝母親大壽也同時奔父親的喪,另外照顧丈夫的「阿姨」這時也默默地現身,衝突性的一日該如何面對? 電影《孤味》清一色為女性為主體內容的電影,主要的女演員從長至少,依序秀英、丈夫的小三(丁寧 飾)大女兒阿青(謝盈萱 飾)、二女兒阿瑜 (徐若瑄 飾)、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二女兒孩子(陳妍霏 飾),還有送給人家的孩子阿眉(張鈞甯 飾),總共就有七位以上的女性演員,在剪輯分配上需要下一番功夫。 其實家庭片不是一個特別難拍攝的題材,因為很貼近生活,所以也比較好取材與田調,但是要拍得有電影感就會很難,因為劇情一複雜,台詞一多,有可能就會變成電視鄉土劇;如果色調沒調好,就有可能變成電視電影單元劇,要能呈現在大螢幕上,需要有一定的功力,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許承傑導演,將故事鋪陳以及每個女性所安排的戲份,分配的恰到好處,尤其三代女性的時代性格上的差異,非常地突顯。 像秀英與佳佳在經營餐廳理念上的不同;在父親往生後宗教儀式上選擇不同;阿青老公來到靈堂,全家人在靈堂前,看著兩人討論離婚的對峙橋段;以及討論二女兒的孩子出國讀書的橋段。那種家庭常見略顯尷尬又帶點趣味的氛圍,特別能夠感受到三代女性,思維價值觀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我其實很喜歡二女兒的孩子陳妍霏的演出,跟《無聲》中的貝貝演出有著極大的差異,她沒有太多的台詞,但是句句都是家族中的痛點,她代表著年輕世代直球對決的個性,總讓這些大人啞口無言,但卻又可以看得出來,她還是很愛這個家。 另外入圍「最佳女主角」的淑芳阿姨和「最佳女配角」的謝盈萱更不用說,我估計至少會有一位得到獎項,兩位實力派的演員,淑芳阿姨代表著過往傳統女性,看見她就好像看見我媽,標準的直昇機母親,永遠把孩子當孩子,覺得孩子永遠不會長大,自己永遠擺最後,直到最後才放下了一切,開始過自己的人生;阿青的生命波折也很劇烈,獨立女性的代表表露無遺,但因為身心靈的壓力,讓他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位心靈上的伴侶,雖然是個好發揮的角色,但也不是很好演繹,兩人在演技上充滿著精湛的演出。 《孤味》是2018年「台北影視音人材媒合會」中,第一部最後媒合拍成電影的作品,實屬不易,因為當時促成近250場的會議,最後僅有少數作品順利開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