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硬漢戰隊強碰《活屍大軍》

  世界各地活屍電影,已經拍到不知道還有甚麼梗可以拍?不知道還能擦出什麼火花?活屍片甚至已經多到可以自成一格。那這部《活屍大軍》究竟還有什麼可看之處呢? 這次由硬漢巴帝斯塔領軍的奪寶殺屍戰隊。可以說是《瞞天過海》加上《末日之戰》,可以吸引各類型的觀眾群。 史考特(巴帝斯塔 飾)接到田中(真田廣之 飾)的消息指出,被喪屍佔領淪陷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地下有大量的鈔票,然而這次死守金銀財寶的不是不是保全或警察,而是大量的活屍,田中需要史考特組織一批奪寶殺屍大隊。 這批奪寶殺屍戰隊的組成有:史考特擔任領導,帶著一男一女的左右手、一位飛行員、一位鎖匠、兩位殺屍網紅、一位嚮導、一位田中先生的眼線,還有固執的女兒,奪寶殺屍戰隊就此成立。 《活屍大隊》的劇本有些老梗。是常見的大片公式。為了出一個任務,而組隊完成任務,然後中間一堆人因為出任務而犧牲,然後最後漁翁得利或是活下來的人是誰。非常大片SOP劇本的公式。 這部影片的重點在於視覺特效與動作方面,劇本略顯薄弱。除了喪屍搶劫團和喪屍王國外,其他並未有特別吸睛的部分。在許多人物性格上,並未交代太多細節,所以在一些強調情感的戲份上,不會對觀眾有太多的漣漪,甚至像鎖匠的角色,定位為有趣的綠葉,卻也有些尷尬。我覺得蠻可惜的。 就視覺特效與動作的細膩度,可看性相當高。我很建議大家觀看《活屍大軍》幕後特輯。在場景、美術、特殊化妝、動畫與攝影上,是許多電影從業人員或是對於拍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習的部分。 我們以往認為好萊塢預算高,所以可以拍出大場面的電影,但是藉由幕後特輯的介紹,才了解像活屍的臨演也才不過一百多人,其他幾乎都是靠後製而成。 在活屍的創意上,也多了許多角色,像是如同漫威一樣強大的阿爾法喪屍王宙斯(理查·塞特倫)和皇后和一些喪屍動物,都是在特殊化妝或是動畫上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時間的壓力下,藉由特輯看到他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將雜魚喪屍和重要角色秒變喪屍。 在攝影上,運用Red monstro 8k拍攝,這台機器很靈活,可以兩手扛著跑著拍,有部分的鏡頭都是導演自己跑著拍,靈活度相當高,鏡頭上也運用了短景深的效果,強調演員的演技與所要強調的細節部分。 作為喪屍大片《活屍大軍》真的是可圈可點,絕對可以滿足大部分的觀眾,要場面有場面,要動作動作,要爆血有爆血,要叛徒有叛徒,要大魔王有大魔王。在現在不能出門的嚴峻疫情下,《活屍大軍》電影的兩個半

《宿譜》好東西就該被傳承

  宿譜,南管演奏中的最後一首曲子。 72歲的張栢仲老師背負著傳承南管的使命。對於現代化快速的社會,南管講求慢曲調的風格,顯得不合時宜。 張老師在傳承與教學上,碰到許多的阻礙。在地方上開設了許多堂課,也深根在地的小學,但有些人基於好奇新鮮感而前來學習,有些人是被動式的學習,鮮少有人持之以恆到最後,這也是目前在傳承上碰到最大的隱憂。 主動學習要比刻意學習來的持久。有許多的學習,跟南管一樣,在生活上需要或是有興趣甚至有了痛點的人,學習效果才會特別顯著。要能真正傳承,必須精挑細選找尋到對的人,這些對的人,才能真正傳承南管文化。 追求藝術的人,不用追求在出風頭上。 俗話說,親不過三代。孫子每年掃墓,也不會對於祖先有什麼感覺,因為沒見過面,很難會有情感上的羈絆;但對於張栢仲老師來說,有著上一代許多南管大師的壓力下,「傳承」變成了一種使命,變成了他一生的職志。努力地推廣下,盡可能地不讓南管斷送在他這一代,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張栢仲老師在台南推廣南管之外,北部也有「心心南管樂坊」在推廣南管。王心心在2003年成立,她曾上過Ted,介紹南管,並將南管與許多藝文團體跨界合作,推廣南管不遺餘力,讓更多人能認識南管,喜歡南管。 另外要提到導演陳詩芸,在影片中的拍攝鏡位,有特別設計過。看完整部影片,彷彿參加完,張栢仲老師的一場演奏會的感覺。開頭與結尾的設計,我自我解讀有著兩種涵義:《宿譜》是最後一首曲子,不僅訴說著演奏結束,也對於現階段,張栢仲老師在推廣南管上,帶著一點,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嘆。畢竟南管並非主流音樂。 我想,張栢仲老師將會持續地,將南管文化傳承下去,並推廣給更多人知道。就像他所說的:好的東西,就該被傳承下去。讓後人也能欣賞,這美好的音樂。

《蛋事,還有好雞緣》人與雞的友善連結

  阿立(王奕立先生)在宜蘭開了一間立鋒牧場。主要結合農業與畜牧的事業,他所養的蛋雞很特別,沒有傳統的籠飼,如機器般工業化地下蛋;而是開放式的雞舍,整個雞舍都是蛋雞的運動場。 2012年歐盟全面禁止籠飼蛋雞,而台灣仍有九成的雞農,用籠飼的方式飼養蛋雞。阿立飼養蛋雞的想法很簡單,他依照著雞本身的習性,把雞當做人看待,每日特別調配飲食,讓母雞們受到最良好的照顧,讓蛋的品質穩定。 蛋雞的心情好,下蛋的品質也會好。 前幾天,聽了一場關於貓咪的演講。演講者因為自己的老貓得了糖尿病,而開始上網學習貓的生理結構、習性與病理,因為愛貓,唯有徹底研究,才能好好地照顧寵物,也藉由演講,分享給貓奴們。 在《蛋事,還有好雞緣》的影片中,阿立也非常愛雞。照顧蛋雞無微不至,無論母雞們身體健康或生病,阿立就像養寵物一樣地細心照顧,我們會對寵物做的事情,摸摸頭、說說話,阿立一樣也沒少過。 紀錄片傳達著「友善雞舍」的理念,將每隻雞都當成自己的工 作夥伴,蛋雞們也將會回饋飼主,彼此形成和諧的養雞環境。 阿立友善地對待蛋雞們。我想像著,其他牧場雞舍裡的蛋雞,也看了這部紀錄片,牠們應該會非常羨慕吧!人與雞的友善連結,持續進行中。

《未聞鳥啼》照顧作物也照顧生物

  四年前,從高雄移居宜蘭的導演陳祥豪有一塊田。在農耕的生活中,總會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水稻田。然而一塊田中,不僅僅有自己的水稻,還伴隨著許多生物。因為田與環境密不可分的情況下,逐漸地自成一塊生態圈。 在水稻田中,最指標性的鳥類就屬彩鷸。過往常可以在稻田中,輕易地找尋到牠們的巢穴與蹤跡,也時常聽到牠們的鳥鳴聲,然而人類棲息環境轉變下,彩鷸也逐漸地減少。影片《未聞鳥啼》及是探討此一問題,與稻田形影不離的彩鷸,為何會逐漸地消失? 《未聞鳥啼》訪問了四位重要的角色:資深農民陳榮昌,描述過往農村生活;社大賞鳥講師吳俊德,描述宜蘭鳥類輪廓;彩鷸觀察家余遠猛,長期紀錄在地彩鷸狀態;田董米的創辦人林哲安,實際執行人、鳥、環境之間的平衡。 四位人物代表著整個宜蘭農村的現況,讓觀者了解宜蘭農村的時空輪廓、田間與彩鷸之間的問題、人與環境共存的解決方案。尊重環境,環境自然會給我們回饋,藉由影像的紀錄,很值得做為,想要友善對待環境的人們,一個好的新思維。 大自然的事,也是我們的事。 有幼教的老師曾經說過,假如你要知道寶寶的環境是不是很危險,可以試著蹲下來跟著他一起爬行,就可以知道危不危險。 我們都想盡辦法,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環境,我們也一樣可以,善待每一塊土地。 環境與我們是密不可分的。在許多人默默地努力之下,我們不僅要做到照顧作物的工作,也要履行照顧生物的責任。讓未來的孩子,依然能在田間穿梭,聽見、看見一隻隻可愛的彩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