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戀戀琴聲》探索老年時的心靈轉折

人,終究會變老。在電影市場上,其實顯少有影片探討年老後的生活,也許每個人都害怕變老,影像就像鏡子一樣,真實呈現人老後的生活。像前年台灣電影《老大人》就是一部探討老年生活後的哀歌,小戽斗演活了每個人心中的爸爸,雖然藉由此片獲得第21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但他也在今年離開了大家令人扼腕。 然而《戀戀琴聲》則是探討一位英國的大鋼琴家亨利柯爾(派崔克史都華 飾),因為喪妻後而開始喪志了兩年,重返舞台舉辦獨奏會,重返後又再度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但是許久沒有在媒體前曝光的亨利,非常的不適應,一位《紐約客》的女記者海倫(凱蒂荷姆斯 飾),曾經也是一位鋼琴家,當時亨利風光時的許多名句,帶給了她勇氣;而現在角色對換,變成了海倫帶給了亨利勇氣,讓亨利繼續地發光發熱。 在音樂性上,整部電影佈滿著鋼琴古典樂曲,但其實核心卻是在亨利年邁時的心境轉折,片中有許多老人心靈層面的對話,許多橋段充滿著奇幻感,像是與莫扎特在懸崖邊的心靈對話,或是湖邊碼頭的一扇心門,都反射出亨利對於身為一位知名鋼琴家,所帶來的沉重壓力。 而影片節奏上,的確是用一種藝術片的形式拍攝,對話也頗具詩意,不同於一般生活中的對話,所以一般觀眾可能需要專注,不然會不知覺地被亨利的內心奇幻旅程帶去神遊,但是整部電影看完又會有一種意猶未竟的感覺。許多探討老人的電影,都是窮困潦倒或是惋嘆自己身心靈已經大不如前了,但是亨利卻說了許多身為老人的益處,像是做事情會比較實際,不在乎事情有沒有特別的意義,想做就做,不用像年輕的時候思考自己未來的可能性,這時候的狀態也是理性與感性和平相處最美好的時期。淡泊名利的生活,帶給老人平靜的人生。 在這個時代裡,影音平台地崛起,讓想要一夕間竄紅變得相對地容易,因為自媒體的時代,讓許多網紅的娛樂性已經強壓一般訓練過的藝人,因為網紅像凡凡人一樣,除非有著獨特的個性與魅力,年輕人總覺得自己好像只要有一點特色,就可以變成網紅,但其實紅與不紅都是個問題:不紅的時候,想著怎麼樣可以成名;紅了之後是是非非也隨之而來,就像亨利曾經紅過,又消沉一陣子,再度因為獨奏會而走紅,人生起起伏伏,片中有許多螢光幕下的心靈狀況,在電影中細膩呈現,可以作為想要成名的人,作為對於未來的事前準備。

《普立茲記者》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的多久,而在於活的精彩

我一直都把生死看的平淡,因為人終將一死,也唯有死亡能讓人平等,但是在活著的時候,如何活的精采,活的燦爛,活的如煙火般絢麗,永留於世,不管在未來的哪個時代,都會一直不斷地被人所記得,活著才有價值。在人世間不被任何人記住,才是真正地死亡與消逝。 記者仲斯先生(詹姆士諾頓 飾)曾在二戰期間,28歲即訪問過前納粹黨領袖希特勒而聲名大噪,而這次的任務是訪問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在世界動盪不安,各國經濟拮据的情況下,蘇聯卻依然揮沙如金,仲斯覺得是事有蹊蹺,決定隻身前往蘇聯一探究竟,然而前往烏克蘭地區時,卻發現了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影響小說家喬治歐威爾(喬瑟夫馬維 飾)以烏克蘭大饑荒為背景的經典小說「動物農莊」。 根據維基百科對於記者的定義:「記者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並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媒體之上。」仲斯能在那個年代藉由希特勒舟車勞頓的路途中,抓緊時間採訪實屬不易,但想要訪問史達林,比登天還難,所面對是當年最大的共產體系國家蘇聯,在蘇聯的期間,不時地被監控、竊聽、與人聊天時,話與話之間的內容,都要非常地謹言慎行,畢竟不是在自己的國家,而可以受到保護。 仲斯在蘇聯的期間,另一位榮獲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駐點記者杜蘭提(彼得塞斯嘉 飾),當時也在報導關於蘇聯農業改革的五年計劃,但是杜蘭提沉浸在蘇聯體系下,為刻意美化蘇聯政府,對於事件的報導並不客觀,也形成了仲斯不僅要揭發蘇聯政府的惡習,也並要對抗杜蘭提在世界上的名氣與威權。 即使,仲斯深入其境地抵達烏克蘭,看見了一車一車的屍體,居民在嚴寒中受凍受餓,蘇聯改革計畫的失敗映入眼簾,仲斯也經歷感受到,沒有食物啃樹皮的狀態,以及民眾分享不知名的「肉」源。當時的烏克蘭大饑荒造成400萬人死亡,可謂那個時代烏克蘭的黑歷史,仲斯在回國後揭發此事件,惹來殺身之禍,在30歲生日的前一日,前往內蒙古報導慘遭暗殺。 追根究底 追查真相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的多久,而在於活的精彩,仲斯一生對於報導的熱情,對於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揭發真相不懈的精神,都是現今的我們可以效仿與學習的。想要報導做就對了,仲斯隻身險地身歷其境,比起現代記者資源豐富、科技發達的狀況,差距甚大,但是揭發真相的精神相同,記者必須不斷地保持中立,在報導時無偏頗與個人情感融入的狀態下,我想依然可以如同仲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