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生為女人》唱出女人的心弦

  還記得2018年敘說傳奇樂團「Queen」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是我至今最愛的音樂電影之一,在各大體育國際賽事的最終決賽,總會聽到《We are the champion》這首歌曲,每個人肩搭著肩,一起合唱,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與士氣。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主題曲,一個世代也會有一首歌流傳於世,讓夠讓大家朗朗上口。而海倫瑞蒂在70年代,唱出了女權經典歌曲《I Am Woman》,在當時美國關於女性平權時的集會遊行場合,都可以聽見。 海倫瑞蒂在當年天真的以為,憑藉著一張唱片合約,到了美國就可以一飛沖天,沒想到到了美國才是惡夢的開始,單親媽媽人生地不熟地帶著女兒,在職場上又受到男女不平等的對待,像是樂團表演的演出費,總比男團員少,直到遇見了「搖滾教母」莉蓮,生活才開始有了轉變,也因為莉蓮認識了充滿幹勁的經紀人丈夫傑夫,事業扶搖直上,但是愛情與友情似乎開始觸礁,紅也是問題,不紅也是問題,在當紅的時候,要怎麼樣取得生活上的平衡,的確很不容易。 生為男人,看了《生為女人》之後,心中有無限的感慨,其實除了音樂的部分外,電影對於海倫瑞蒂在親情與友情間的拉扯,兩人都是最好的朋友,卻互看不順眼,終究還是要在一些事情上做出選擇,但一個選擇可能影響一輩子,是要很謹慎地決定。 大家應該也都有碰過,幾個死黨在年輕的時候,聊什麼都可以,可以無拘無束地大聊特聊,然而時間過得飛快,每個人有了家庭結婚生子,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羈絆,時間很少留給自己與朋友。 結了婚後,生為男人,要更體諒女人,女人嫁過來男方家,需要重新開始,新的環境、新的朋友、甚至新的爸媽,這都需要花不少時間適應;生為女人,要為自己打算,要多愛自己一點,海倫瑞蒂一直以為是在和經紀人老公一起奮鬥,沒想都是自己的妄想,老公的惡習不改,即使她再會賺錢,也沒辦法讓生活更好。所以女人當自強,「生為女人」用電影與一首首經典的歌曲,找回女性們所遺忘的勇氣。

金馬57推薦 / 《腿》男人的固執;女人的執著

  戀愛中,是另外一種真空狀態。平常與家人、朋友相處時,有的人標籤外放、開朗、企業中的強人,回到家中,角色轉換,變成內向又顧家的愛人,也有人是反之。而相處久了之後,彼此個性的真實樣貌,就會跑出來,男人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能因為面子,顯得異常地固執;女人因為母性的堅定意志,顯得咄咄逼人,格外地執著。相愛容易相處難,能彼此退讓一步,堅持到老的人會有多少呢? 電影《腿》,錢鈺盈(桂綸鎂 飾)與鄭子漢(楊祐寧 飾)因為國標舞而相識相愛,但有情人終究要面對生活的真實,結了婚後才知道老公的渣,老公表面風度翩翩,私下風流倜儻。在恨之入骨的時刻,卻沒想到老公突然地逝世,留下她獨自一人,連離世都那麼樣地不負責。 事情是這樣的,老公誤認為自己的腳有骨癌,後來慘遭截肢後,妻子原本以為可以讓老公活的更久,沒想到卻換來了死亡。院方因為女子填寫表單時,放棄了檢體(那條腿),而草率地處理老公的腿,妻子卻反悔想要回腿,在百般刁難下,妻子誓言要展開尋腿之旅。這部電影就活像個婚姻啟示錄,呈現夫妻相處上與個性上的矛盾與糾結。 在片中的男女印象,男人愛面子,不是一天、兩天,在公開場合,男人總是為了要表現自己很厲害,所以會決策許多事情;但是能力強的女人比比皆是,通常在公開場合,男人發聲決定總比女人多,即使女人能力強,也會順從老公,默默地接受與忍耐。 男人與男人在一起的時候,智商就會降低,聊一些沒有營養的話,男人很愛做夢也愛互相取暖,就像保險的那段戲,自以為規劃的完美,卻有許多破綻,死到臨頭才知道嚴重性。有時後,聊起來有趣,其實很悲哀,就像子漢開照相館的好友約翰說的:「拍的再好看,也不能賣錢。」一方面對於夕陽產業的照相館感到悲哀,另外一方面對於朋友子漢的帥氣,不能當飯吃,有著另外的含義。 鈺盈找尋腿的過程,心中其實愛恨交織,愛著老公過往的美好,恨著老公的自以為是與愚蠢的決定。女人的容忍力與勇敢,遠高於男人。 電影的氛圍其實很輕鬆,子漢與鈺盈在一起的氣氛大多時候是非常地輕鬆,偶爾彼此講講黃色笑話,我在特映會現場看到觀眾都笑的非常開心,是男女維持生活情趣的必須品,幽默感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真心覺得,如果交往是以結婚為前提,就必須要謹慎,究竟你想追求的對象,是表裡不一的人,還是反之呢?一見鍾情就另當別論,愛情總是難解的題,有共同的興趣,一看就對眼,那就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在一起,是一種緣分,也許個性

《總是有個人在愛你》家人的羈絆是一種愛的型態

  現代中壯年的上班族生活忙碌,上有父母,下有孩子, 還要必須為了工作與生活不停地奔波,就這樣一年、兩年、多年後, 再回首已經白髮蒼蒼了,曾經擁有的自由,伴隨著許多事情的拉扯, 讓人筋疲力盡。 一位單親媽媽希薇亞,面對著刁蠻的奶奶、好動的兒子、 工作上的法律官司,以及生活瑣事地壓力下, 愛情成為了她生命中的小確幸。 希薇亞每天如同無頭蒼蠅般到處奔波,不幸的是, 奶奶這時候罹患了癌症,必須多加照顧,生活頓時偏了重心, 說起這位令她又愛又恨的奶奶,對於她的一切充滿著高規格的檢視, 不管是工作或是男人的挑選上,總是有著自己的意見。 在這段最後的旅程中,「愛」是唯一的解藥... 每個人的家裡都有一位這樣的媽媽,打理好家裡所有的一切, 如氧氣般,模不到卻是必須的。這些媽媽共同的特色, 就是把家裡所有的事情攬在身上,事情一經過她, 她就會想辦法解決,幫家人分憂解勞,但有許多的事情, 其實都有自己的出口,其他的家人,應該也要去分擔一點點的責任, 人事會怠惰的生物,從小養成「負責任」變成一件重要的小事。 在我們小的時候,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學校好好讀書, 回家後生活沒煩惱;但是長大之後,大人的世界很複雜, 要八面玲瓏,面面俱到,一直有許多地羈絆會在身上, 有時候一不留神,就會顧此失彼,就很像站在平衡木上, 那邊需要就去協助一下,不要讓他壓力太大而掉下去。 所以有許多的人,三不五時,就想拋棄這個世界, 一無反顧地離開熟悉的生活圈;但總是會有條隱形的彈力繩, 又把我們彈回原本的世界,這樣來來去去又過了好多年。 對於希薇亞來說,愛情的確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般, 讓人可以有所喘息,讓她能夠勇敢地再度出發, 但是心理總有一種自我懷疑和偷閒下的罪惡感, 壓力的釋放反而變成了另外一種壓力, 因為愛情總是那麼樣地虛幻不真實,已經步入中年的希薇亞, 已經是個孩子的媽,還有被愛的權力嗎? 我們總是會被年齡所框住,愛情從來都沒有給我們設限, 往往是自己心理定錨,甚至對於自己因為年歲的增長, 外貌大不如前,才阻隔了愛情,這的確會錯失了許多機會。 人都需要愛,情人的愛,家人的愛,朋友的愛,甚至寵物的愛。 我們彼此羈絆,但也互相成長。不能每次都到了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這雖然是人類一直不斷地惡性循環的慣性, 但如能早一點學會愛人與被愛,就能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好事就會自然而然地降臨。

《囍宴機器人》虛擬與真實的道德界線

  在現今的社會中,有許多需要人力的工作,已逐漸地被機器人取代, 而科技的進步也導致,涉及道德層面的議題,值得被探討。《 囍宴機器人》阿慧,可以被人類控制的嗎? 張宋兩大企業的一場世紀聯姻, 特別邀請囍宴機器人的供應商MechLife, 提供最新功能的機器人來擔任伴娘的角色,然而雙方家長討論後, 卻挑選了一部未完成測試的最新機種阿慧(謝怡芬 飾),擔任伴娘機器人。 因為這是一場企業聯姻的關係,所以準新娘宋珍珍(李霈瑜 飾)和準新郎張理偉(吳宇衛 飾),其實並不熟識,而阿慧在一種有意無意的情況下, 默默地觀察著宋珍珍的行為,兩人有一種若有似無的心電感應。 逐漸地,阿慧在過程中發生了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這不是一般的電影,是一場沉浸式劇場結合VR的作品,一開始, 我們在真實的世界,扮演著MechLife的新進員工, 由部門主管 Angela和脫序機器人Fred,類似舞台劇的形式, 帶領我們用VR觀察機器人阿慧,由於阿慧有許多怪異的行為, 我們將扮演觀察者的角色,找尋問題發生的原因。 我曾經觀賞過沉浸式的劇場表演, 這是一種讓演員和觀眾處於同一種空間,呈現一種模糊狀態, 我們似乎被灌入了一種角色。在《囍宴機器人》中, 剛開始非常地彆扭不適應,因為在觀賞影片後,會集體討論作品中, 所觀察到的細節, 但是當有些人開始鉅細靡遺地描述觀察到的內容之後, 也許會讓我們有別種思考的模式,這種集體創作的方式, 會帶給大家一種特別的感覺,因為每一次參加的人都不同, 劇情也將有不一樣地發展。 VR觀影模式,近年將漸漸地運用在影片創作與生活娛樂之中, 像近期MOD微電影比賽,開始加入了VR的競賽項目, 在信義威秀的一樓,也有VR的影片體驗。讓我想起, 小時候玩電動,那種第一人稱的射擊遊戲,VR的沉浸程度, 隨著時代也越來越深。 另外《囍宴機器人》是由行動漫畫改編,這部作品是網路平台「 CCC創作集」的其中一部作品,這平台就像韓國的「LINE Webtoon」,這類型的行動漫畫平台, 創作的觀賞形式非一般的漫畫,用一格一格逐格觀賞, 而是採用一頁式下拉觀賞,符合手機的介面。前幾年像《與神同行》 和今年上映的《整容液》都是自LINE Webtoon上的作品。 《囍宴機器人》的服務劇情,後續的延伸可以觸及服務設計, 用一種隱藏觀察的角度,讓宴會的服務可以變得更好, 觀察人類接觸的行為,服

《人性爆走課》解鈴還需繫鈴人

  回到電影《人性爆走課》的內容,不得不提電影中的場景與攝影, 場景的建築,是一群住戶夾在兩棟建築物之間, 如同他們的生活在夾縫中求生存,即使大家過著苦哈哈, 臉上都還是要笑呵呵。住在樓頂的細漢更是夾縫中的夾縫, 站起身來,連腰桿都無法挺直。 建築的場景延伸到攝影的表現方式,在拍攝的鏡頭中, 會讓觀者有一種壓迫緊縮感,會感覺到社會底層人物生活中的苦悶, 另外在鏡頭的運鏡上,除了大家時常看到跟著主體運鏡外, 攝影師還運用以中心點為錨點的角度玩法,讓我好像一台秤子, 隨著鏡頭人物左右來回的走動,而單邊的升起或降落,我沒想過, 鏡頭可以這樣地玩,非常的有趣。 在動作設計的場面也不少, 兩位男孩細漢與阿福在片中有許多類似跑酷的追逐戲, 在巷弄間行雲流水的穿梭,兩人也有許多打架的戲,是真打的感覺, 因為看起來很痛。他們倆人無時無刻都要打,在巷弄對打、 在鐵軌對打、甚至跑到車水馬龍的正中央對打,在拍攝上, 需要精密的設計。 《人性爆走課》逼出了人在險惡環境下,人都想要翻身的內心層面; 也帶出了情緒起伏的外在層面。只要一抓住機會, 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致富,這是大家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本性,不要放太多的心思在賭博上, 十賭九輸是個常態,賭博僅是人生中的一次的機會, 不要將生命與生活多變成了籌碼。人生很長,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必須想得更遠,顧好生活,才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愛在日落巴黎時》請跟我保持聯絡,好嗎?

2016年的聖誕節,我們來到了巴黎,除了巴黎鐵塔、塞納河、 羅浮宮,以及季節限定的聖誕市集。在巴黎的街上, 老婆和一位偶遇的街舞少年合照,令人怦然心動, 這是在我蜜月旅行中,獲得讚數最高的一張照片...... 9年後的傑西出書了,內容以《愛在黎明破曉時》 的那一夜為藍本發展,沒想到各國熱銷,因而舉辦全球巡迴簽書會, 最後一站來到了《浪漫之都》巴黎。這次的《愛在日落巴黎時》 恰巧簽名會的書店,正是席琳時常逛的書店。十年後的兩人, 有了一些工作歷練,思想也變得成熟許多, 但偶遇時難免需要熱機一下,久久不見的尷尬, 在漫步巴黎的街頭時,慢慢地找回了第一次在維也納邂逅的感覺。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位,刻在心裡的一個名字呢?經過了多年之後, 也許個性都已經改變了,社會化的程度更多了,都不再天真無邪了, 而是談論關於社會現況與彼此關注的議題, 但是彼此卻依然那麼樣地情投意合呢? 《愛在日落巴黎時》延續上一集,用大量地對話,架構成的電影, 其實言談之中可以發現,兩人的價值觀似乎變得天差地遠, 即使這樣,兩人還是有著如磁鐵般的吸引力,即使傑西再忙, 也要留時間給席琳。日落將至,如同灰姑娘的故事一般, 傑西會選擇繼續待在巴黎,還是回美國呢? 又再度地丟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這種釣人的劇本, 其實特別容易讓觀眾身陷其中,我心裡默默地想著: 該不會又要等十年吧!沒想到《愛在午夜希臘時》 還真十年後才上映。 我一直認為三十到四十歲時一段美好的年紀, 三十歲前的自己懵懵懂懂,一路跟隨著世俗的流行盲從跟隨, 但也因為而不斷地嘗試,逐漸地發現自己的喜好, 慢慢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這是一段理性與感性拉扯的平衡的交叉點,我們不再對世界敏銳, 碰過大風大浪之後,分手了也不會哭個死去活來, 很珍惜當下的自己,對於生活有了更多的體悟。 珍惜當下。 這變成了我對於《愛在日落巴黎時》的印象。在這個年紀, 很珍惜與朋友的每一次碰面,因為不知道何時會再見面,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認為與朋友再見,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但往往卻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當邁入中年老年之後, 朋友會一個一個離開人世,變得不得不去面對生離死別,延續《 愛在黎明破曉時》,離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朋友們請保持聯絡, 好嗎?

《愛在黎明破曉時》離別,令人刻苦銘心

  還記得上一次捨不得睡覺是什麼時候嗎?2008年的跨年, 我們倆在朋友的邀請下,在一棟距離101很接近的舊大樓, 在很近的距離觀看煙火,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跨完年後, 人去樓空,我們就這樣一邊走一邊聊,一直到了三、四點, 我們牽起了手,一直牽一直牽直到了今天…… 人生總會有某一夜,是不願黎明的到來。 《愛在黎明破曉時》來自異地的男女, 美國青年傑西在火車上邂逅了法國女孩席琳,這一夜是如此的漫長, 兩人漫無目的的走在「音樂之都」維也納, 深夜的維也納特別的迷人,在多瑙河畔遇見了詩人; 在古堡間聽見迷人的大鍵琴聲。孤單的男女,在浪漫的城市裡, 已經陷入了愛河。 在過往的電影中,大多是用影像帶入情境,少有瑣碎對話鋪陳影像; 而《愛在黎明破曉時》卻是反其道而行, 用聊天的模式帶入邂逅的情境。原本以為大量的言語鋪陳的影片, 很容易會變成類似電視裡的愛情肥皂劇,然而這部影片卻不盡然, 男女的愛情觀到價值觀,在一路地言談中,變成了電影獨有的特色, 電影完全聚焦在兩人身上,兩人在認識不到12小時的情況下, 甚至聊到了艱澀的輪迴議題, 像是對於靈魂投胎轉世後變成人類的看法。 這部愛情電影有他獨特的魅力,在一見鍾情電影中, 被我視為標準的範本。 分離總在黎明破曉時。 在1994年手機尚未普及化的年代,「離別」 變成了一種非常刻苦銘心的時刻。我們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 一點也不想回到現實世界裡,約好半年後的今天, 同一個月台同一個時間,我們會再相會。 劇本丟下了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局,才有後續的《愛在日落巴黎時》 與《愛在午夜希臘時》, 我喜歡這樣開放式結局與真實世界的不謀而合。 電影可以讓時間停止,而人生依然繼續前進。 也讓我們對於續集充滿著想像。  

《他們的自由年代》軀體可死,精神不滅

  在1973年的智利,政治情勢動盪不安, 法西斯主義正在悄悄地侵略當時的共產主義。 三位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伊奈絲、賈斯托、傑拉德,共同組織了以「 蜘蛛」圖案的激進代表徽章, 號召當時的年輕人一同推翻阿葉德政府,成為了當時的意見領袖。 雖然組織中是為了理想而努力, 但私底下三人的關係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革命行動一觸即發, 這將撼動智利歷史… 10多年前,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 電視中的藝人佔據了所有的吸睛指標;而現今網路蓬勃發展、 串流平台連通、自我意識高漲、個人化社會的改變之下, 影視觀看的文化,變成了被動轉主動,KOL(意見領袖、網紅) 成了主流指標。 那究竟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精神領袖」呢?就影片中的傑拉德來說, 年輕的時候的傑拉德,熱血方剛非常好戰, 一言不合就會動拳的青年。他又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戰力, 讓他成為了如同羅賓漢般的正義使者。伊奈絲和賈斯托看上他的「 充滿能量」的個性,而招募他入黨。這類的人格特質,個性很鮮明, 即使過世了,往往意念與思想,還是會有人繼續傳承。 我們生在言論自由的台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能成為意見領袖, 其實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壓力也不小。 有許許多多的國家如同智利一般,不斷地為自由而戰,軀體可以死, 精神不會滅。如同香火般,生生不息。   

《緝毒風暴》賺錢百百種千萬別吃毒

  毒品在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頭痛的問題,我記得有一陣子, 三不五時就會看到社會、娛樂或體育新聞,哪一位名人又吸毒了, 吸毒在世界上似乎是一塊難以解決的問題, 有許多的電影或影集都以毒品作為題材,這次伊朗電影《緝毒風暴》 ,將面對毒品的巨大挑戰。 薩瑪是一位緝毒刑警,在不斷地追查吸毒犯的同時, 也如同剝洋蔥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尋找組頭納薩, 最終把納薩繩之以法,原本的追捕動作武戲,瞬間變成了法庭文戲, 最終的判決結果影像層面多大?司法是惡魔,還是天使呢? 很令人玩味。 伊朗新銳導演薩伊德盧斯塔伊, 這部電影不管是動作場面或是法庭對坑戲都非常地精彩, 一開始就展開官兵抓強盜的戲碼,巷弄的追逐,節奏掌握的很緊湊, 最後追捕的結果也充滿創意,很難讓人猜到。 在場景的氣勢上,也很值得觀看,像是一場貧民吸毒區的逮捕過程, 或是大量犯人的移監過程,都是真人上演,沒有後製, 會讓人感到非常地震撼,移監時,鏡頭的運鏡也會帶著觀眾, 引導著故事的發展。 在逮捕納薩後的法庭戲,針鋒相對的氣場,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這有點像《寒戰》的經典快速對話的緊繃橋段, 尤其伊朗的波斯語可以很快速,更適合拿來對罵,速度之快, 讓人蹦緊神經。另一個讓我覺得特別的部分是,刑警在質詢的時候, 通常都不會讓嫌犯有肉體的傷害,這是我在許多電影中, 比較少見到的,一般電影中的警察在逼供嫌犯時, 往往會有一些肉體上的折磨,但伊朗刑警似乎都是用講道理到方式, 來讓嫌犯說出真實的口供。 我沒有看過很多伊朗的電影,對於戲中許多劇情創意安排和設計, 都讓人驚艷,很適合尋找新題材,需要刺激的朋友觀賞, 伊朗的電影工業已經日趨成熟,這是除了台灣熟悉的日韓、泰國、 印度電影外,又多了一個可以嚐鮮的選擇。 納薩最後的獨白,讓我想了很多事, 每個人都希望能讓家人們過上好生活,選擇的方法有很多種, 只是納薩選擇了一個風險很高的路走, 這條路也許會讓他們家族的人都過得很幸福, 但是會害更多的家庭誤入歧途。一位孩子哭喪著臉, 帶著跛腳的父親,被一同關進牢裡,這都只是冰山一角,英文片名《 Just 6.5》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抓到了一位毒犯,還有6. 5倍個毒犯在外,吸毒不會就此結束,唯有正向力, 能讓人做出正確的選擇。

金馬57推薦 /《同學麥娜絲》唬爛的背後,伴隨著許多的無奈

  一群老男人在一起,通常只剩下一張嘴。講了一口好話,卻也沒做出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男人總是愛面子,到了一個年紀,到了一個資歷,總覺得要有一些成就,不能一直渾渾噩噩的渡日。 四個高中同學,畢業後各自找了出路:電風(鄭人碩 飾)是一位認真的保險業務員,曾經同校的同事都已經升到經理,自己還是在萬年業務員,心中總會有些悶;閉結(劉冠廷 飾)講話老是結巴,經營紙紮店,為了照顧阿嬤而一直沒有結婚;罐頭(納豆 飾)一次自殺未遂,到戶政事務所上班,沒想到查戶口查到高中的女神麥娜絲,似乎又燃起了對於生命的熱情;添仔(施名帥 飾)不得志的導演,偶然的機會,讓他跑去選立委。 四個不得志的中年人,雖然早已各奔東西,三不五時聚在一起,不變的還是那嘴賤的功力。他們總是會到一家泡沫紅茶店,用唬爛放鬆,為生活稍做喘息。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按造自己計畫完成夢想的人,其實不多;過苦日子的人,還是居多。《同學麥娜絲》表面上是一部平淡生活中,話唬爛的喜劇;實際上卻是每個人人生縮影的悲劇。看似平平淡淡,後勁卻非常地強烈。 看完《同學麥娜絲》後,我又回去看了電影的原型紀錄片《唬爛三小》,以及《同學麥娜絲》金馬首映會的映後錄影,《同學麥娜絲》裡面的角色,其實不是阿堯導演朋友裡面,某些人的縮影,而是綜合還原每個過往的唬爛小事件,然後再共同分散在《同學麥娜絲》裡的四個角色之中。其實嚴格說來,僅有1/3是原型,其他2/3都是編劇編寫出來的。 我的人生就差一步。 每個人其實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圓滿,但是人一出生之後,都會碰上許許多多的人生課題,這些課題有時候對於某些人來說非常容易,多於某些人來說卻是比登天還難。 男人愛面子沒什麼不好,但是更重要的事,是要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現實生活,每個年紀都會出現,當時期的難關,我們就像打電動一樣,一關一關慢慢過,遲早會有一天可以完成任務,只是繞遠路或是抄捷近,其實成功也還好而已嘛!然後又繼續未來的唬爛人生。 老同學,我們多久沒聚了呢?《同學麥娜絲》一起來找尋我們心中的那段謬思。

《宅在瘟疫蔓延時》即使不能出門 也要苦中作樂

  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發,有許多國家因此而封城, 西班牙也不例外,但是有時候最苦的時刻,也是最美好的時刻,《 宅在瘟疫蔓延時》是由五部短片五位導演所組成的長片, 五個小故事,帶給大家有趣的刺激。 來推薦一下其中我最愛的三部作品。 《風水奇緣》疫情發生後,大家的社交活動,只剩下社區間的往來, 瑪卡是一名居家風水師,一日來到了一位不善於社交男子的家中, 她告訴新鄰居,這是一間發生過連續殺人犯的房子,需要淨化一下, 但除了知道這個秘密之外,似乎還有其它的秘密等待著被揭發, 新鄰居看似冷靜內心徬徨,瑪卡的身份也詭異的轉換, 變成了心靈治療師。 《遠距教學》殺手沒有假期,不能出任務的期間, 殺手們只好精進自己遠距學習,菜鳥殺手帝歐在這段期間, 透過視訊與經紀人做線上教學,並找最愛的熊玩偶做實作演練, 增強自己的殺手技術。驗收的這一天終於到來,殺手現身! 刀一出鞘,必有人死,沒想到延續著殺手的傳統文化, 菜鳥學到了殺人不帶刀不帶血的最高境界,菜鳥能夠順利過關嗎? 《弄拙成巧》婚後順產一子的女明星,在家相夫教子, 好不容易接到古裝劇的邀約,經紀公司要求自拍一段試鏡畫面, 因為一個人實在太難入戲,只好勉為其難地叫老公一起來對戲, 沒想到激起了老公的戲劇魂,不按牌理出牌的老公, 提著油桶來救火,結果沒想到順利地得到了角色, 但在家裡甜蜜的負擔下,搞得女明星有點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 最後的選擇是家庭還是麵包呢? 創意無極限,越壓抑越能激發想像力。這次的五位導演, 用遠端操控著這些大明星,不管是夫妻還是情侶,拍片全都自己來, 這些大明星第一次身兼導演、攝影、美術、服裝、髮妝…… 等工作於一身,全片使用iphone拍攝,品質雖然參差不齊, 但是五個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時常有一種反轉再反轉的感覺, 驚喜連連。喜歡看短片創意小故事,不耐爛片長拖, 大腦需要更新的朋友,《宅在瘟疫蔓延時》是個不錯的選擇。

《紙花》人生充滿著愛莫能助的無奈

  前陣子才剛看完新竹所舉辦的台灣設計展, 認識了一種植物叫做蓪草, 這是在新竹地區普遍被用於紙花上的一種材料。 而在韓國紙花是用於往生者陪葬時,重要的一種物件, 在韓國早期大多使用鮮花,隨著時代的演變,改為較為便宜的紙花, 也象徵著死後不論貴賤人人平等的涵義。 禮儀師尚吉(安聖基 飾)有位長年雙腳癱瘓在床的兒子智赫(金彗星 飾),因為長期照顧所費不斐, 讓他不得不賣掉辛苦開立多年的禮儀公司,轉讓給連鎖企業。 由於智赫的脾氣很差,趕跑了許多的看護, 正好隔壁剛搬來一位單親媽媽恩淑(柳真 飾),帶著女兒住進了這棟公寓,急需要工作。 恩淑就成為了智赫的看護,恩淑時常用愛的鼓勵, 讓智赫找回生存的意義。恩淑照顧智赫;尚吉觀護恩淑的女兒( 時常在下班遇到溜搭 的 妹妹), 兩家人就這樣產生了如同家人般微妙的情感關係。 《紙花》除了探討禮儀師的職業外,也探討遊民問題、 肢體障礙者的照顧與婦女家暴問題等,議題非常的廣泛, 但議題的共通點,都是存在著一股無能為力的困境, 期望著翻身的機會,因為彼此的處境相似, 讓彼此的心能夠緊緊相依,互相取暖, 讓觀眾自然而然地被影像所呈現的劇情而感動。 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 有時讓人愛莫能助,讓人感到無奈, 尤其是當自己還有一堆無法解決的問題,深陷泥沼之中時, 更是如此。尚吉無法幫麵店老闆舉辦喪禮;智赫被癱瘓地雙腳困住, 只想自我了斷;恩淑表面樂觀開朗, 卻不斷地躲避殺夫後的法院傳票。活著很辛苦,但是必須好好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只要有一個人,真的只要有一個人, 充滿著正向思考,希望是會被傳染的,也讓更多人有著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