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56/影評-《作家不跳舞:等待貝克特》風箏總有落地的那一刻

Dance First Think Later

人生短短,在某個時刻,某個地點,遇見了某個人;但這也可能是你們人生中,最後一次見面。

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是愛爾蘭重要的劇作家,在196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電影也用一種自我剖析,荒謬而直白與超現實的手法,呈現山繆・貝克特的一生。

我非常喜歡導演詹姆士馬許(James Marsh)的影片架構,先用得到諾貝爾獎的重要時刻開始,再帶到超現實的自我對話,一一訴說在山繆貝克特人生中,哪些重要的人,不管在一起的時刻多長或多短,都讓山繆貝克特成為山繆貝克特。

■回顧人生的過客有哪些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許多親朋好友,能在一起生活與相處是一種緣分,山繆貝克特的重要人物,從至親在原生家庭造成他後來的人生性格外;也有在青年時期,因為極其喜好與極其討厭,造成的人生拉扯;人生因為戰爭,而有著革命情感的幾段友情與愛情;到世界恢復和平之後,心靈上的情感轉移,切割情感上,游移在兩位女性中間的過;到最後,每個人都會碰到從出生的無,到死亡的無,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剩下自己和自己的相處,剩下世人對於山繆貝克特的追憶。

詹姆士馬許在劇本的分配上,恰到好處,這好像也是近年電影很喜歡使用的方式,自我用文字分段來拍攝每一個時期。

■內心的自己與肉體的自己對話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過程,電影就是這麼有趣,可以具現化自己的某個時刻,導演選擇老年與老年的對話,是一場智慧的對決,也是一場人生價值觀的對決,內心與肉體的拉扯,最終在聊天的過程中,會有妥協嗎?

這就是電影好看的部分,我們總是自我對話思考中,達到平衡的共識,當越了解自己之後,有時候反而會越來越喜歡或是討厭自己。

這也可能是導演選擇老年時期對話的關係。

■珍惜過程而不是結果

人們有時候會把輸贏的結果看得很重要,但是到了一個階段之後,就會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

像我在學生時期,都一直覺得時間如流水般,每天都有無限的時間可以使用,當自己結婚,生了孩子,父母也年紀大之後,就會覺得要像風箏一樣自由,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所以更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有時候一不注意,可能就什麼都沒有了。

請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個感動時刻,有了回憶之後,就會對於過往所做一切正確的決定,有一種不枉此生的感覺,人生就再一直走下去吧!不要後悔可以把握的所有機會。

■結論

人物傳記其實很難拍攝,畢竟這會讓世人定義一個人。

詹姆士馬許用這樣條例清晰帶點魔幻的架構,精彩地講述山繆貝克特的人生。

人不會只有一種面向,都會有好或不好,我們坦然地了解一個人,在過往的時空中,我們好像又接上了線。


一場山繆貝克特思念艾特被抓走後,看星星的戲一樣。我們雖然已經在不同的時空與背景,但是我們都在看著,天空中有著一樣位置的星星。

這是一場精彩的邂逅。


好料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