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莎瑪》寫給女兒的一封關於家的故事。

在就學時期,每年的228,我們只會記得是一個國定假日,但是鮮少有人真正了解228所帶來對於台灣民主、自由與族群的重要性,而幸運的是,我們還能保有這塊土地,在這塊土地學習、成長,而敘利亞近年也處於官兵民反的動盪時期,敘利亞的國民就沒有那麼樣地幸運了,政府軍的鎮壓之下,迫使民眾遷移至鄰近的國家。

「沒有國,哪裡會有家。」

離開家園比死亡備感痛苦,2012年至2016年瓦黛卡提波紀錄著關於敘利亞內戰時期,老百姓們生活的一切,也希望藉由影片,給未來的敘利亞子孫,能夠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裡?以及影片中曾經生活在阿勒坡的人們,這些親朋好友也許都已經不在了,但在鏡頭中,曾經抱過莎瑪、親過莎瑪、愛過莎瑪的人,在莎瑪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永遠活在鏡頭裡,彷彿過往夢想中的伊甸園,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漢札是一名醫生,因為時常參與敘利亞的集會遊行活動,常常在瓦黛的鏡頭裡擔任重要的要角,日子久了,兩個人彼此間也產生了感情的羈絆,結下了不解之緣,結了婚並生下了莎瑪,這不只是兩個人愛的結晶,也是醫院以及阿勒坡的女兒,孩子懵懂無知的笑容,總讓緊繃的社會氛圍能夠帶來一絲的希望;如同瓦黛喜歡漢札的笑容,總讓她覺得困境能夠好轉;漢札卻討厭瓦黛崩潰,總讓他對於社會感到絕望,兩人在阿勒坡相互扶持著這個家,愛的力量也逐漸地影響著整座城市。

紀錄片有一種魔幻感,雖然說是真實事件,但看著片中的生與死,卻讓人難以接受,心中會有一種糾結感,希望這一切就像劇情片裡的戰爭一樣,用了大量的特殊化妝,噴著大量的血漿,但這卻活生生地在敘利亞阿勒坡天天上演,在醫院裡永遠拖不完血、永遠有著哀嚎聲,許多活體慢慢地由紅潤轉為死白,我們的眼淚也不停的滑落,活著的人比死掉的人更加痛苦。

台灣在亞洲地區,是少數落實民主開放、言論自由與族群包容的國家,我們要更珍惜這塊土地的一切,敬現有的自由!也為在各地流浪的敘利亞人民祈禱,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國家,過著以往經濟繁榮與自由和平的日子。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留言